“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大海”——韩国文学泰斗黄晳暎见面会在京举办

11月28日,“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大海——韩国文学泰斗黄晳暎见面会”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。韩国文学知名译者薛舟、资深媒体人权小星与黄皙暎展开文学对话,向现场读者分享黄作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、写作生涯,探讨新书《日暮时分》中呈现的时代变迁及东亚文化、韩国文学的未来。

 对谈嘉宾02.jpg

黄皙暎,韩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,出版《客地》《故园》。《日暮时分》是黄晳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,被誉为韩国版“山河故人”,中文版首次译介,由磨铁·大鱼读品出品。小说从拆毁故乡的“刽子手”和漂泊无根的“城市游民”双视角,揭露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拆迁和重建问题,剖析普通人的挣扎与异化。

 立体书封 800X800.png

[韩]黄皙暎/著,徐丽红/译;中国友谊出版公司,磨铁文化 出品;2024年7月 

 在流亡生活中形成现实主义写作风格 

黄皙暎于1943在长春出生,后跟随父母前往平壤、首尔,经历过日据时代、朝鲜战争、越战,一直到韩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。在德国见证过柏林墙的倒塌,又经历了五年的牢狱之灾和五年的流亡生活。

对于黄作家如此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,薛舟问到这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。黄皙暎表示,流亡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帮他跳出来,更客观地去看待朝鲜半岛的情况。“流亡生活对我来说也是走向世界,遇见世界、了解世界的一个通路,我的作品也逐渐产生了我自己特有的形式和特有的风格,就是大家现在常说的现实主义。”

黄皙暎被誉为“韩国现实主义文学旗手”。流浪、打工、出家、当兵的经历不仅是惨痛的回忆,也为他提供了观察国家、民族、社会的窗口。在后来的文学生涯中,他通过不断回望这段岁月,完成了一部部小说,映射了民族的历史。

 作家特写02.jpg

“小说是虚构的文学,说点谎也没关系”

现实主义的创作需要基于个人生活经历的体验和体悟,同时也离不开大量的资料 调研。对谈过程中,权小星结合读者提问,提到黄作家在创作《张吉山》和入围今年国际布克奖的作品《铁道员三代》时都做了详实的调查,包括当事者的口述记录。作为一名小说家,黄皙暎是如何看待虚构情节跟真实事件之间的关系?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,怎样把握虚构和真实的边界?

针对此问题,黄皙暎认为“东亚的现实主义包含在世界的现实主义当中,其中有很多叙事的方法和主题。很多人称《铁道员三代》是民间的现实主义,因为过去的很多故事都是经由口口相传保存下来的,韩国是这样,中国也是这样。我们通过人民的口碑去谈论、流传下来,这样的文化故事非常生动,我们称之为 ‘民谈’,也就是民间的谈话记录。其实这种民间的谈话记录是可以脱离事实的,它可以说一些虚假的谎言,也可以说一些大话。所谓的‘民谈’就是现实和虚构之间没有分界线的东西。”

向上攀登的精神与劳动者文学

在对谈中,权小星提到以《日暮时分》为代表的黄皙暎的作品,虽然讲的是韩国社会的故事,但国内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。正如黄作家所言,中国也好,日本也好,东亚整体经历了一个压缩式快速发展的过程,其中出现了很多社会性问题,在这些问题的背后,永远都是很多人的眼泪。这也组成了黄皙暎的作品内核。

 实拍图.jpg

对于黄皙暎作品中体现出的“人民性”,薛舟以译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理解,从作家的首部作品到最新的《铁道员三代》,其中有一个意象是被资本家裁员的工人,他爬上了一个将近百米的台子抗议。从年轻到年老,黄皙暎的作品体现了一种“向上攀登的精神”,其主题也涵盖“劳动者文学”。

对此,黄皙暎认为韩国文学界非常可惜的一点是很多人去写农民文学,但是没有劳动者的文学。这里说的劳动者文学更侧重于一些产业劳动者,比如说制铁等重工业的劳动者。

“随着近年的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自由,我就跟自己说,要写一个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,这一次我就下定了决心,以铁道劳动者为人物中心来构造这样的一个故事。”

几日前,黄皙暎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“良渚论坛”,活动时来自一位协会副主席的话让他深受感动,“所有的文学都来自于人,文学的源泉都来自于人民”。中国作家的作品中,黄皙暎很喜欢鲁迅的《故乡》、余华的《兄弟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。

“我们都是没有故乡的人”

《日暮时分》通过讲述“被现代化大潮淹没的人如何独自舔舐伤口”的故事,反映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无法抗拒命运的跌宕起伏。

“房子、砖墙、羊肠小道都不见了,我出生的地方只剩下了树桩,全世界的故乡都消失了”。

活动进入尾声后,有读者结合小说主旨提出了重要的问题“如何看待东亚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‘故乡的加速消失’现象”。对此,黄皙暎进行了细致的分享,他认为,对于全世界来说有一个趋势是统一的,就是大家都没有故乡,我们其实都是没有故乡的人。“因为这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产物”。

黄皙暎提到几日前参加“良渚论坛”时,听说杭州有一个非常老的小区,因为举办亚运会的原因全部被拆掉了,原址上矗立起了新的大楼。“所谓的故乡,我想可能永远都是留在记忆里的。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据点,就是我们的故乡。

大合影.jpg

 (本文编辑:余若歆)


出版商务周报

微信号:cptoday

评论

还可以输入140
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