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年漂流: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》:一场应对“中年危机”的努力

2022年2月,“镜相丛书”的第一本书《中年漂流: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》正式上架了。

微信图片_20220530102035.jpg

回顾选题策划时的多重思考、书目筛选时的反复求证、选题通过时的欢呼雀跃、版权谈定时的如释重负、图书编校时的字斟句酌、选择封面方案时的左右为难……出版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仍然历历在目。而当双手真实地捧着这本书时,才觉得略略放下心来。

这本13万字的小书,并没有深刻的理论阐述,也没有小说般引人入胜的情节,它只是以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反映中年自由职业者的迷茫和困境,以文字为他们发声。作者小林美希在接受《南方周末》时这样解释她写这本书的初衷:“发掘那些沉默的困扰,持续发声就是我们记者的使命。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,我们就要代替他们发声。中国也出现了同日本类似的社会问题,首先要让大众知道,这只是最开始。我们要互相参考各国类似的情况,希望能逐渐改善当下状况。”

作为一名自由记者,小林美希以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着社会就业、女性处境、婚育与育儿等现实议题,这正与我们打造“镜相丛书”的初衷不谋而合。

微信图片_20220530102049.jpg

小林美希

我们要做一条纪实类图书产品线

2019年,社里提出要以产品线的思路来长远规划市场图书的出版工作,经过市场调研和反复讨论,又结合科室编辑的学科背景和出版兴趣,我们打算开启对纪实类图书的探索。

在讨论出版方向时,我总是想到西格弗里德·温塞德的《作家和出版人》中所记录的、裴斯泰洛齐写的一句话:“告诉人民一些重要的真理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本书愿为此尝试作历史奠基。”作家往往尝试“通往人的内心”,而出版人更要有社会意识,心怀大气象。这种始终在内心深处怀揣着的责任与理想,也许就是我们打造“镜相丛书”最单纯的动机——要以带有呈线性、预判性的图书聚焦当下和未来社会的问题、现象和趋势,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、增进对彼此的理解,并希冀着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些许力量。

彼时,市面上已经有一些纪实类图书产品线,比如“译文纪实”“薄荷实验”“岩波新书”等,其中不乏《女性贫困》《血疫》《老后破产》《美丽的代价》等话题性十足的图书。

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调研,我们进一步明确了,选题之核心在于“共情”。能将话题阐述清楚,有理论或数据支撑,让人能够迅速读懂,产生共情,进一步给予人安慰或思考——也许这就是选题筛选的基本标准。

围绕这个标准,我们开始分头行动,收集话题、寻找合适的图书,又从几十个选题中筛选出了第一批选题,而小林美希的《中年漂流: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》被我们“寄予厚望”。

印象深刻的取书名和封面设计

作者小林美希写于2018年的《中年漂流: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》,以纪实报告的形式,讲述了“就业冰河期一代”的中年就业困境。20世纪90年代,日本泡沫经济破裂,经济陷入低迷,失业率也不可抑制地上升。

在此背景下,从1993年开始的10年被称为“就业冰河期”,而出生于1968~1977年间的人则被称为“就业冰河期一代”。这一代人在大学毕业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求职困境,每两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,然而几十年过去,日本经济逐渐回暖,就业市场也因为少子化、老龄化等原因逐渐宽松,但这一代人缺似乎已被社会抛下,人到中年的他们面对职场依然只有无尽的迷茫和力不从心。

1653877674397084930.jpg

青年失意,到中年依然无法找到正式工作,只能辗转于不同的非正式雇佣工作中,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,更无望得到老后的保障,对于这些从事着非正式雇佣工作的人们,小林美希称之为“中年自由职业者”。2015年时,日本社会中的“中年自由职业者”已高达273万人,根据调查,这一数据还在逐年攀升。

“中年自由职业者”问题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,是因为由这一问题引发的结婚率降低、生育率降低、消费低迷和国家税收大幅降低等问题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社会,成为撼动日本经济地基的国家性难题。

1653877696120063485.jpg

小林美希采访了大量的“中年自由职业者”,试图通过客观地呈现他们的就业困境、生活难题,并由此延伸关注其中比较特殊的女性就业问题,以“生育期解雇”和“生育期职权骚扰”来探讨女性“工作之艰辛”,最后,她总结了走访各个地方和众多优良企业获得的经验,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探讨了何为好的雇佣方式及相关可行举措。小林美希总结道,“依靠舍弃人而达成的经济是脆弱的”,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以及社会都是以每个个体的稳定为基础的。

在整本书的出版过程中,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环节。

一是书名和宣传语的确定。最初收到译稿时,书名是《中年自由职业者采访报告:“就业难壮年一代”的贫困》。整个书名虽然翻译得十分贴合原文,但显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,而且带有比较明显的翻译腔。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凸显书稿的核心内容又吸睛呢?

我们首先确定了“中年”“贫困”等核心词,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场关于书名的头脑风暴。《中年自由者:我没有工作》《中年打工族》《我不是正式职员:中年打工困境》《我是打工人:迷惘一代的就业困境》……

前后共拟了十几个标题,但总觉得缺了那么点味道。为了取一个满意的书名,我们反复翻阅书稿寻找灵感。书中一个名叫健司的打工者不停地搬家,最后因为收入太不稳定,只能搬到废弃的工厂去住。这样的中年人居无定所,就像浮萍一样漂来漂去……“中年漂流”?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这四个字,让人豁然开朗!马上把这一想法告知大家,大家也都表示肯定,说这书名又形象又好记。

就这样,主书名定了,如释重负。副书名作为主书名的补充解释,要求上没主书名那么高,也就没那么折腾了,很快就确定下来了:“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”。

关于宣传语,最初也有多个版本,如“正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解雇,才觉得当下的努力很痛苦”“我们能够拯救中年自由职业者吗”“为什么努力工作,却依然贫困”“他们甚至失去了愤怒,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无奈”等。有的虽然有一定的吸引力,但是并没有让人印象深刻;有的简短明快,但不够有力。

编完书稿后,我深深地觉得书中采访的人物就是之前有个纪录片中的“三和大神”。“三和大神”这一群体,相比较于日本的“中年自由职业者”,离我们更近,也更能让我们感同身受。“没有人一开始就是‘三和大神’”这一句宣传语就由此诞生。以此为指代,相信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
1653877761162080328.jpg

二是封面设计。鉴于图书市场中已有的纪实类书系所采用的都是套系感较强的设计,而且大多是固定位置的底图加固定格式的书名、宣传语等,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。要想与它们区别开来,同时又能准确反映图书主题、兼具套系感,成了我们和设计师讨论的核心问题。经历了漫长的找图、修改、细节推敲,其中的纠结无法再一一赘述,只有来来去去的邮件忠实记录下了过程的周折。

终于选定图片和设计后,我们在底色的选择上犯了难,甚至小范围掀起了一场热烈的有关“中年人的颜色”讨论。一位编辑老师说,中年人就应该是紫色。我们都很诧异,这是为什么呢?他解释说,青年人是充满活力的红色,老年人是沉静的蓝色,中年人介于两者之间,应该是蓝色和红色调和,就是紫色。

没想到,设计师也是这样的想法,做了一个紫色的封面出来,算是一种有趣的巧合。最后,经过市场部的仔细考量和编辑的投票表决,我们还是选择了黑底红字的封面,因为相较于偏柔美的紫色,黑色的封面更契合书中沉重的话题。在编校过程中,虽然常常需要面对解决不完的难题,但也不乏这样的轻松时刻,集众人之力,共同应对一场“中年危机”。

令人欣喜的是,我们在付印前将书稿、封面等材料一并交由日本出版社和作者本人审核,他们都表示了肯定,很快就同意付印了。我们也因此信心大增,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。

1653877785706031341.png

1653877802279014103.png

1653877817019054925.png

是他们的故事,也是每一个人的故事

《中年漂流: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》上架后,市场部的同事就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宣传:博主荐书、书单推荐、公号推文……又是一场集体的战斗。因为这个话题的关注度比较高,财新网、新京报书评周刊、凤凰网读书、第一财经等媒体平台予以热情推荐,此书还登上了当当3月新书热卖榜纪实文学类Top2。

在宣传过程中,《南方周末》联系市场部的同事,想对作者进行文字专访。我们马上通过译者邹韵老师联系了作者小林美希,她热情地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采访,并且很快就对采访提纲进行了回复。当时正值邹韵老师从日本回国,为了尽快将采访内容刊登出来,她不顾舟车劳顿,一入住隔离酒店就开始争分夺秒地翻译。

4月14日,《南方周末》满版刊登了《正值壮年,为何找不到称心的工作?——日本记者小林美希谈<中年漂流>》,详细地介绍了日本中年自由职业者的现状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。身边的诸多同事和朋友看了书和报道,都表示对中年困境的理解更深了一层。

微信图片_20220530102122.png

与此同时,电子书资源也及时上架了,融合出版已是大势,电子书市场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。作为编辑来说,更要考虑到整个书系的热度维持。

3月,“镜相丛书”中的第二本《断裂的乡村:走过不曾如此空心的西班牙》也上架了。作者塞尔吉奥·德尔·莫利诺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,从历史、文化的建构中,描写了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走向空心化的乡村,并重建了一种对传统文化、对乡村的认知。这两本书看似关联度不大,但都在关注人群、关注社会,也都在反映真实、引发思考。

1653877891497086127.jpg

在引进的非虚构作品中,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群画像和社会现象,虽然有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,但人类的悲欢总是相通的、追求的理想也是相似的。

我们期待着,以这些书为带动,让中国本土的原创纪实作品更多涌现;我们也期待着,将个体的努力和声音逐渐汇聚,从而形成一股更强大的改变的力量。

(本文编辑:周贺)


出版商务周报

微信号:cptoday

评论

还可以输入140

0条评论